作者:马倩倩、陈诗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8期
原标题:经济收敛与环境失衡: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研究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8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区域发展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本质是对诸如税收、信贷、补贴等资源进行空间再配置,旨在缩减区域发展不平衡。然而,在传统以GDP增长为主要官员晋升考核的激励机制下,区域发展政策可能促使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趋尖锐。虽然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是西部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我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困难,这些都对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成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此,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下,准确评估资源配置的政策载体——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对于未来国家制定和执行承载着又好又快发展宗旨的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在2023年第8期推出马倩倩和陈诗一撰写的《经济收敛与环境失衡: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研究》,该文结合经济绿色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两大主题,创新性地将环境污染纳入评估区域发展政策的分析框架,对于推进类似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与现实意义。该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该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的合并数据系统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企业生产活动与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将为理解区域发展政策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分析基础。第二,该文使用双重差分策略对区域发展政策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并综合运用平行趋势假设检验、溢出效应检验、边界断点差分估计等多种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三,该文评估了在不同环境规制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效应,并从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污染排放强度等维度检验政策效应的异质性,通过分解分析与渠道分析剖析政策效应的微观作用机制。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够有效弥合地区间经济增长数量差距,政策实行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提高,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环境规制、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缓解西部大开发战略产生的污染效应。机制分析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环境污染是由规模效应主导而非技术效应引致,优惠政策则通过降低企业税收、提升企业利润、吸引企业进入与减少企业退出实现经济规模扩增。该文揭示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发经济收敛与环境失衡的矛盾,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需要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首先,鉴于区域发展政策对经济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仍需持续推进区域发展政策并合理使用政策工具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但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就必须要坚持均衡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统一,避免传统上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所导致的经济收敛与环境失衡矛盾。其次,在了解区域发展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应当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拟定区域发展政策并制定与之配套的环境规制标准,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能够统筹兼顾。再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耗损环境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